Thursday, May 14, 2015

请给时间一点时间




犹记自己刚开始修读中医时,不时会有亲戚朋友等突然问我这个病可不可以吃这个药、哪里不舒服该怎么办等等。突然之间觉得,怎么外表看似健健康康的大家,身体却隐藏了不少毛病?

而不少人都认为,中医不同与西医的一点是,它算是一种“民间医术”,那些草药药方等,没有西药管得严,因此也assume前者没有任何的毒性或副作用。不过,若把中医=草药,又或许太简单化了一点,毕竟同一种药,有人吃了痊愈,有人吃了无效,也有人吃了反加重病情。

于是在茫茫草药是非海中,大家似乎把修读中医的我看成是中医wiki… 可惜,当时我才刚开始接触中医,知道的中药方剂十支手指都数得完。但看见他人来问自己,又不好意思说不知道,只好硬着头皮翻查课本,然后说“唔,课本上有这么说...课本上没这么写”,根本是变装版的“脚痛看脚药,手痛看手药”。那时连辨证论治是什么东东都不懂,所以... 然后...就没有人再来询问。不过,也可能因为我对用药还是保持很谨慎的态度,所以常给的提议,无非是“不清楚,最好还是找个正式的中医师问问”。

其实,我们上中医课所接触的老师都是中医师。所以,也有不少同学喜欢在课堂上突然问某某老师,某某方是否真能治疗什么、是否能长期服用等?而多数的老师/医师都会答:那必须看到病人啊,经过诊断,才可开方。况且,没有任何一种药是“适合”长期服用的。

我想,就算是又属于药材,又属于食材的山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天天吃、大量吃。

也曾经历过,“以身试药”的阶段。
就是觉得身体哪里不舒服,乘机练习收集体征症状等,再进行诊断开方。这时已开始理解什么是辨证论治,所以刚开始还是有点收效。然而,我本身认为,人的身体不可太过依赖药物,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再者,只是因为看似什么病,就服什么药,那只是见药不见人。毕竟如《内经》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简单地说,接触同一个致病因素,一个人可能病倒,另一个则不会,为什么呢?

当然,我觉得就连一个“虚”,也有很多不同的病机因素等,别习惯性地认为虚=吃补药。(中医这么容易明白,我就不必花5年的时间来修读了。)

其实,可曾想过,当我们觉得“身体不舒服”时,是否太急于把“不舒服”除掉,而乱吃药?但我们并未重视身体到底怎么了。但,凡药三分毒,我的体会是,经常开口闭口随意开药的,多数只是自认有读过一点中医中药,但真正当了中医师的,除非他/她已对你经过仔细的看病问诊等,才会说可用什么方吃什么药。若你只是说最近哪里不舒服,他/她也只能说:嗯,多喝水、多休息吧。我想,城市人不少“不舒服”都是因超劳过累引起的,吃药有时反而增加对身体的负担,不如好好地休息、睡个觉,给身体一点时间来进行代谢与修复。有时,因急于“有效率”地把疾病祛除掉,吃太多药,简单的病,也可能变的复杂啊

话说回来,有点惭愧,花了5年的时间,但自觉并未把中医读好。很多时候,都是在急于应付考试,而临时抱佛脚,只是表面短暂地背,并没有真正深入地理解,结果经常是考完后就忘得七七八八,我觉得。而且对单靠强记的知识,始终没什么信心,对同学的提问,我也总是支支吾吾。我知道,比我更理解中医、更懂得运用中医的同学不少。我一直说要努力,因为比我更好的人也在一直努力。这也是推动我前进的力量之一。

不少人都会觉得我很认真,
其实那只是因为我很笨。
我不是天资聪明、过目不忘,唯一能做的就只有以勤来补拙。不过这5年来,偶尔不时抱着放假的心情,我并未真的非常用心修读。也没太过专心。常常这个也想尝试,那个也想尝试。但接近尾声时,看见他人都学有所成,自己是心虚得很。当然我也希望,我的不记得、不知道,只是因为自己未尽力。

所以希望在这最后一关之前,让自己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中医,就只剩那么多时间了。(好像从来没尝试过,希望出来的结果不会更糟,呵。)哪怕最后还是没能做的最好,但也没留遗憾,因为真的尽力了。

在此也很抱歉,把原本答应的事,推掉了,造成她不少麻烦。(人真的不该在心情好的时候答应任何事,真是喜则气涣散。)真的只能以考到执照来报答了。抱歉。

接下来也请给我一点时间,好好地、全心地,再努力一回吧。抱歉,也谢谢您的谅解。

“一辈子有耐心去做一件事,
这世界诱惑太多,这也想做,那也想做,
多路出击,最后一事无成。
能沉下心来   耐住寂寞   做好一件事,
这么简单的道理,也是很多人不懂的。”
~ 子沫

Monday, April 20, 2015

最好的医者




修读医古文时,第一编章就是《扁鹊传》(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本名姓秦,名越人,因其医术高超,和传说中黄帝时的神医“扁鹊”一样,人们就干脆称他为“扁鹊”。

然而他的医术,似乎不是家传,选出来的文节里也没提到他有什么兄弟(扁鹊三兄弟的故事记载于《鶡冠子·卷下·世贤第十六》)。据说,他是在一间旅舍当主管时,因长期十分恭敬地接待一位舍客——长桑君,而得到后者的赏识,传于神奇的禁方。或许,毕业后的我也该到哪个旅馆或餐厅当侍应生,碰碰运气?

话说回来,你是否曾仔细想过,何谓好的医者?

想起《大长今》里,长今曾给太后出的谜语:“有一个女人,她的主要职务是食医。据说,中国皇帝最早设立食医的职务,就是因为这个女人。

其实我们最早接触的医生(排除接生的),应该就是我们的母亲吧?来修读中医的同学,有不少是家庭主妇,实为上有老、下有小,学中医未必想成为中医师,而是希望能更好地照顾好家人。看她们在忙着做家务、接送孩子、带家人看医生复诊之余,还得应付学业与考试,我总打从心底地佩服她们。

对于疾病,最好的应付方法,就是预防。而一家大小,从饮食到衣着到家里的清洁等,多数都是由母亲主管,因此母亲也算是对抗疾病的第一防卫线吧?如果平时饮食作息能调节好,又何须用到任何药物呢?

然而,当这第一防卫败下时,或许是外来敌人太强了,或是自身体力欠佳,是否就是该立即寻找名医名药靠名气来打战吗?

喜欢扁鹊三兄弟这故事,与其说它的重点在于预防(其实网上看到还有很多不同运用的观点),不如说它探讨人们对“最好的医术”的定义。

“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
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虽说身为医者,应尽力为病人看病、减轻其病痛,然而天下疾病、病人何其多,等到事发时,才想办法解决,就是好办法吗?就如一个人,为学业或业绩,拼命地努力,拼命地挥霍健康,直到生病时,才去思考解决的方法,这就是最好的生活过程吗?

其实,我们已经拥有“最好的医术”了,那就是我们的身体。或许从未仔细聆听身体的你没发现,当你在一直地往前冲时,你的身体一直在为你承担所有的熬夜与超劳,尽量为你提供能量、排除污物等。或许在你自己意识到生病前,它早就为你打过不少战,只是一味注视着外界前方的你,并没有察觉。没有察觉,就不懂得感恩。直到它被你整垮了,你又心急地到处寻名医、吃名药,却未用心地去了解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常埋怨他人不了解我们,其实,我们连自己的身体也不了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