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9, 2017

《遇见最美的本草》



我喜欢故事,不论是听、读、讲。

当初开始修读中药学时,记性不好的我原本想靠有趣的中药故事来加深记忆。然而,找到的书籍里所记录的中药故事含有不少的神话色彩,虽然读起来有趣,但未必和具体的功效有关系。再者,我本就没有什么文学底,单读古文的《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或是较近代的《本草纲目》,始终读不出什么滋味,甭提领悟了什么。

本草可医疾患,文字可治心伤。
以文字煮本草,可济世事沧桑。

那天刚好路过图书馆,就随意地看看有什么健康易消化的心灵零食。借用《本草》为书名的不少,当中药百科书参考是不错,但无法从头读到尾。就在我有点失望之际,突然看到了“最美的本草”这几个字。这就有趣了。大家提起“本草”都是说其珍贵、功效、治疗、食疗、养生等,但我还从未听人说过中药美丽,而这里还说是最美的本草。一看书的封面就觉得其文字还蛮合我的胃口,它是否能满足我心灵的要求呢?



作者楚林,是襄阳市某医院的医生,也是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此书与其它本草书籍不同之处在于,楚林医者并不是把本草里所有的中草药列出再一一说明它们的功效等。她是把其中50味中药写成了一篇篇的散文,每一味中药在她细腻的文笔下变得活灵活现,它们不仅仅是有治疗效果的药材,更是有生命有故事的花草。

草木亦有情,如《思念有多痛——杜仲》里写的是作者很犟的三表叔,在欠缺粮食、填饱肚子比什么都重要的年代,却坚持在自己的地里种清一色的杜仲树。杜仲是好树是药树,但它长得慢啊,至少要十年以上,树皮才能用。作者小时候就看见三表叔细心地照顾杜仲树,最后他还为了保护它们而赔上了性命。后来作者才明白,三表叔小时候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他爹娘为了治他的病,到处找杜仲树剥皮,回家后撒把盐炒热就给他熬汤喝。后来他爹临走时腰痛,想喝点杜仲水,他娘找了几十里地却没找到,其实是因为他,方圆几十里的杜仲树早被他娘给剥光了。皮一剥完树就没了,他这条命不知是多少棵树换来的。原来,三表叔一直都是在赎罪。“做一棵树未必比人自在,但至少,他可以把腰杆挺得直直的。”

在作者的眼里,那些红木抽屉和瓶瓶罐罐里几百味中药,就像是一个个整装待发的战士。每一位都有着他们各自的特点、喜好、脾气、秉性乃至气质精神。比如绵绵的茵陈正好用以驱赶绵绵的湿气;侠骨柔情的三七外表看似三分柔弱,内在其实七分坚韧;禅师一样的五味子是已深谙人生百味;轻飘飘的夏枯草真实地对抗那些过高的虚无。

通过作者生动的描述,这些草药的故事不再是属于遥远的古代,他们可能就生长在家后院的紫苏,特地采来给怀孕的侄女开胃;或是种在井边的吴茱萸树,虽然有辛辣刺鼻的气味,但其叶落井中,可避鬼魅,除瘟疫;或是生长在沙漠边缘的甘草,其内心的温和与平静原来都是在那高温、严寒、风沙的磨砺之后。

我原本以为所谓的天人合一是指人活在这大自然里,就要懂得尊重及了解它的运作,如四季、如白昼黑夜。但是作者的分享让我看到另一个观点,人原本是和大自然息息相关,一花一草一木都有灵性,因长期相处,运用起来才得心应手,药到病除。

感谢与此书美丽的相遇,让我真的遇见最美的本草。在作者优美文字的领导下,我看见了活生生的草药,从古代的历史故事诗词,到现代的经历用法病例。我仿佛走进了草药的世界,他们是治疗疾病的益友,亦是指导人生的良师。

这是唯一一本让我好想一口气读完,又舍不得一口气读完的《本草》。也是一本让我想反复阅读的书。它的功效或许早已在封面时述说了。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17

中箭




 

最近听一患者说其朋友的亲戚A得了鼻咽癌却不愿接受化疗。A后来经人介绍,到某大师的家里进行抽血,结果不幸感染、紧急入院,入院期间又打抗生素又感染肺炎等。到最后想接受化疗了,却已错过治疗时期

自己初读中医时,就有人询问一些病的治疗方法,而且多数是民间疗法或家族秘方。若只是想调养身体,或是一些偶尔的小病痛或不适,我很乐意分享自己所学所知(反正也不是很多)。但如果是已经得到检察报告证实的病,或重或急或危,患者或未治疗或已进行治疗,却还到处寻找不同的治疗方法或偏方秘方之类,面对这样的情形时,我通常就不会再参与一脚。

就好像已经中箭的人一样,这时最要紧的是把血止住、把箭拔出、把伤治好,而不是追问箭从哪里来,为何偏偏射中的是他,或是打破沙锅地问医者为何用某某药、有什么副作用等。

英语有句谚语: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soup.拥有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不是不好,但也要看对时机。就如初学内科的学生,常常是读到哪个病就怀疑自己好像也有类似症状,更何况是没有任何基础或医学背景,又容易担心起疑的患者呢?

犹记圣严法师曾这么说过,生病了,把身交给医者,把心交给佛祖(或是你所信仰的),就不会担心或烦恼。

希望所有患病的人能遇到可靠的医者。当医者的除了要懂得开治疗身体的药,更要懂得安抚患者的心。但也不可为了挽留患者而假装什么都会治疗的包医。安心是一味良药,有助于治疗。

平时注意一些保健养生的讯息,偶尔纸上谈兵可巩固理解,这些都适用于和平时代的健康或亚健康体质。别等到生大病了,才临时抱佛脚地急着到处收集专家或路人的意见或资料。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知识若不懂得运用则只会徒增烦恼。
 



Monday, November 20, 2017

生气更耗气


出来工作以后,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形,空着肚子赶deadline,明明心情已经有点烦躁焦虑,结果旁边还有不断催促压迫的上司,或是不知钱难赚不停碎碎念的家人/同事等等...最后正气消耗过度、体力不足,造成情绪失控、大发雷霆,结果坏了名声、伤了感情、累了自己。 
 

其实当一个人在身心疲劳,甚至接近精疲力竭时,你还毫无预警地多给他一个繁重的任务,他的机体(自调机能)就会做出一些冲动、无理智的自动拒绝行为,这样就不至于使他的精力、体力消耗殆尽。因此,疲劳后容易发脾气,实际上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就如赫万山教授在其著作《不生气就不生病》里提到,有一女子因在接近午餐时间找总经理谈一项被耽误的任务,结果碰到平时文质彬彬的后者正处于低血糖状态(脸冒汗、手发抖),而受到了粗暴的批评。其女子因此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精神几乎崩溃。难怪英语有句俗话道:“A hungry man is an angry man.”(一个饥饿的人也是一个愤怒的人。)

后来赫教授为她解说,人在饥饿的时候,血糖偏低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快找到食物,人体的自调机能就会根据血糖含量的高低来预测自己还能活多久,或者说在计算如果没有食物摄取,自己还有多长时间不会被饿死。在这种情况下的人,他大脑的首要反应就是,如何很快能够找到食物,获得足够的能量,而不是保证他对其他复杂的事情做出明智的决策和判断,于是就会冲动行事。显然在饥饿和血糖低的时候,人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都会降低,控制情绪的能力更会大打折扣。

他提议女子可买两盒巧克力带着去见总经理,先为自己未按时完成的任务道歉,并向他解说低血糖的表现,建议在办公室存放一些小食品,以备在饥饿、血糖低时补充能量,但这次见他千万别等到将近下班他又饿了的时候

其实,人有情绪是本能,如何控制情绪则是一种本领。平时尽量别把自己逼得太紧,事情越急越要放慢沉稳以对,毕竟到最后,许多人只会记得事情的成果而不是过程,但在语言上,语气比内容更让人印象深刻。

说到底,生气虽然和快乐都是一种情绪,却比后者更耗精力。(想像自己对着一群人不断责骂一、两个小时...想想就有点气虚了~)所以,老话一句,在要发脾气时,切记:

他人气我我不气,
我若气时中他计,
若是气死没人替,
(最怕中风瘫痪难自理)
想想还是别生气。

Friday, April 7, 2017

黑白之间


在台湾solo旅行时,
有幸在九份遇到一名摄影师
Paco Chiu,
听他分享,一张好的黑白照
黑白之间有9个不同深浅层次。
相比之下,彩色照则只有5个。

黑白照不只是黑与白,
因有9种层次的深浅,
才显得生动。
虽然捕捉的是那一刻,
时间却在成品中流动着。


想起自己以前因心太小,
又见闻少,见识狭隘,
常常固执地将许多事物分成
不是黑就是白,
不是对就是错,
结果把原本美好的世界
规划成令自己苦恼的生活。

如果心能放宽一点,
如让黑与白之间融纳其它深浅,
使黑白照有不同层次而栩栩如生;
如大海能纳百川,
而非狭窄得如一杯水
因一汤匙的盐就变咸。

如果你觉得心中有苦,
或许就是该放宽的时候吧。


真正好的黑白照
不会只有黑与白
真正美好的人生
会发现对错之外
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有些痛苦是因活得太过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