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0, 2016

如何走



最近开始,尝试接触不同的书,跳出以往的类型,就是想看看,其它种类打开的窗,窗外的景,又是怎样的。为何呢?

前不久,跟父亲提起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何活到七十多八十多的人了,还有那么多的看不开、放不下?而且不管是有钱没钱,都依旧各有各的烦恼与不满。我能明白年轻时为事业为家庭等的拼命努力烦恼,可当孩子都长大了,或许连孙子也有了,到了可以退出江湖的年龄,心里为何还牵挂着那么多红尘?自己心里不禁有点担忧,是否也会活到老烦恼到老?

父亲说,他曾读过一份报告,说一个人一旦过了一个年龄(2030?),就很难再改变自己的想法了。尤其是,如果他没受过教育,或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没学会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动脑,那么哪怕他活得多老,他将始终受困于他已固定的想法。但如果这个人从小就学会思考,又或许有机会到西方国家学习并接触他国的文化,那么相比之下,所谓的“看开、放下”,他比较有可能办到,也不一定要到老才悟到。

听了父亲这番话,我不禁有点被惊醒,并开始认真思考,等到六十七十几岁的我,是否会和三十几岁的我一样?毕竟,开始冒冷汗的我近日也怀疑,其实自己的想法和十几二十几的,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同或突破。(基本上,就是依旧没什么想法。)

但,我不想到老都一样。
而且,据父亲及自己的观察,就算参加很多的所谓修行、retreat、禅坐等,能把内容倒背如流的,却没有多少实际运用在生活作息中。对于这点,我着实有点失望,但也因此不得不重新认真思考,人生的路,究竟要怎么走?因为这世上,没有多少真能指导的老师,自己也未必有此福分遇到,也不可能依赖老师一辈子。可是,在没有standard answer,也没有太多reference points(有些还可能具有误导性)的情况下,路,要如何走呢?
 



曾有一名弟子问泰国僧阿姜查:“师父,为何有些人问您类似的问题,可是您却给了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答案/指示呢?”

阿姜查答:“这就像走路一样。有些人走得太靠近右边了,我就说‘靠左一点’;有些人走得太靠左边了,我就说‘靠右一点’。指示虽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走在正道上。”

人生中,许多事,其实都没有太多的绝对。只有太多的执著。太多的“我以为”“我认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容易被这些念头(关于过去或未来)牵着鼻子走,结果渐渐远离了原本就可以快乐的当下。我们常常忘了,最有力量的是现在。

说走就走的旅行,并非人人都可做到。在身体无法离开现有的环境时,至少别让心受到局限。身为心的主人,你始终有选择权,可以选择较轻松、随波逐流地黑着,或较困难、逆流而行的赤着。因为就算你不走,时间也不会停留,万事万物总在变迁中。不同的是,有些人进化,有些人退化吧。

或,如台湾作家•林清玄所写过:“不管怎么走,都会有路。”确实如此,只要你愿意往前走,只要自己不先放弃。快乐,未必是选择好走的路,而是走好自己选择的路。加油!




Saturday, August 13, 2016

睡 • 醒




今年始睡眠一直不是很好,主要还是质的问题。自从接了新的工作,进入新的环境,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常在下班后想着上班的人事,结果内心的恐惧、焦虑、恼怒、疑惑等又在梦境里上演。

也不是没有找人倾诉。然而没有谁有义务当你的垃圾回收站。再者,不良的情绪比美好的更能影响他人,毕竟,在这份新的工作里,自己就是常常扮演聆听他人诉苦的角色,而且还要不时发出正能量去尝试引导开解。不久,自己身心真的有点支透的感觉。(后来想明白了,不必太在意要去影响他人,但要注意别让他人来影响自己。还有,要适当地为自己寻找一些正能量,这以后有机会再说。)

刚好最近重温两则禅话。一则是关于一青年欲找禅师诉说心中的烦恼,而禅师答:“想已是多余,说更是啰嗦。”那该怎么办?睡觉!

但一直睡,只怕越睡越昏沉,最后成了一种逃避。

那就醒来。如第二则里,一位居士问佛陀:“世尊,世间上千千万万的人,有千千万万种烦恼,而您给他们的解决方法(放下,觉醒,就不再有烦恼)怎么能都是一样的呢?”

佛陀反问他:“你睡觉的时候会做梦吗?”

居士回答道:“有时会。”

佛陀再问他:“你每次都做同样的梦吗?”

居士回答道:“不一样。”

佛陀微笑地继续说:“你睡了千千万万次,做了千千万万个梦,但是每次结束梦的方法,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醒来!”

想来,人生在世的一大功课:要懂得睡,更要懂得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