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9, 2017

中箭




 

最近听一患者说其朋友的亲戚A得了鼻咽癌却不愿接受化疗。A后来经人介绍,到某大师的家里进行抽血,结果不幸感染、紧急入院,入院期间又打抗生素又感染肺炎等。到最后想接受化疗了,却已错过治疗时期

自己初读中医时,就有人询问一些病的治疗方法,而且多数是民间疗法或家族秘方。若只是想调养身体,或是一些偶尔的小病痛或不适,我很乐意分享自己所学所知(反正也不是很多)。但如果是已经得到检察报告证实的病,或重或急或危,患者或未治疗或已进行治疗,却还到处寻找不同的治疗方法或偏方秘方之类,面对这样的情形时,我通常就不会再参与一脚。

就好像已经中箭的人一样,这时最要紧的是把血止住、把箭拔出、把伤治好,而不是追问箭从哪里来,为何偏偏射中的是他,或是打破沙锅地问医者为何用某某药、有什么副作用等。

英语有句谚语: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soup.拥有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不是不好,但也要看对时机。就如初学内科的学生,常常是读到哪个病就怀疑自己好像也有类似症状,更何况是没有任何基础或医学背景,又容易担心起疑的患者呢?

犹记圣严法师曾这么说过,生病了,把身交给医者,把心交给佛祖(或是你所信仰的),就不会担心或烦恼。

希望所有患病的人能遇到可靠的医者。当医者的除了要懂得开治疗身体的药,更要懂得安抚患者的心。但也不可为了挽留患者而假装什么都会治疗的包医。安心是一味良药,有助于治疗。

平时注意一些保健养生的讯息,偶尔纸上谈兵可巩固理解,这些都适用于和平时代的健康或亚健康体质。别等到生大病了,才临时抱佛脚地急着到处收集专家或路人的意见或资料。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知识若不懂得运用则只会徒增烦恼。
 



Monday, November 20, 2017

生气更耗气


出来工作以后,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形,空着肚子赶deadline,明明心情已经有点烦躁焦虑,结果旁边还有不断催促压迫的上司,或是不知钱难赚不停碎碎念的家人/同事等等...最后正气消耗过度、体力不足,造成情绪失控、大发雷霆,结果坏了名声、伤了感情、累了自己。 
 

其实当一个人在身心疲劳,甚至接近精疲力竭时,你还毫无预警地多给他一个繁重的任务,他的机体(自调机能)就会做出一些冲动、无理智的自动拒绝行为,这样就不至于使他的精力、体力消耗殆尽。因此,疲劳后容易发脾气,实际上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就如赫万山教授在其著作《不生气就不生病》里提到,有一女子因在接近午餐时间找总经理谈一项被耽误的任务,结果碰到平时文质彬彬的后者正处于低血糖状态(脸冒汗、手发抖),而受到了粗暴的批评。其女子因此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精神几乎崩溃。难怪英语有句俗话道:“A hungry man is an angry man.”(一个饥饿的人也是一个愤怒的人。)

后来赫教授为她解说,人在饥饿的时候,血糖偏低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快找到食物,人体的自调机能就会根据血糖含量的高低来预测自己还能活多久,或者说在计算如果没有食物摄取,自己还有多长时间不会被饿死。在这种情况下的人,他大脑的首要反应就是,如何很快能够找到食物,获得足够的能量,而不是保证他对其他复杂的事情做出明智的决策和判断,于是就会冲动行事。显然在饥饿和血糖低的时候,人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都会降低,控制情绪的能力更会大打折扣。

他提议女子可买两盒巧克力带着去见总经理,先为自己未按时完成的任务道歉,并向他解说低血糖的表现,建议在办公室存放一些小食品,以备在饥饿、血糖低时补充能量,但这次见他千万别等到将近下班他又饿了的时候

其实,人有情绪是本能,如何控制情绪则是一种本领。平时尽量别把自己逼得太紧,事情越急越要放慢沉稳以对,毕竟到最后,许多人只会记得事情的成果而不是过程,但在语言上,语气比内容更让人印象深刻。

说到底,生气虽然和快乐都是一种情绪,却比后者更耗精力。(想像自己对着一群人不断责骂一、两个小时...想想就有点气虚了~)所以,老话一句,在要发脾气时,切记:

他人气我我不气,
我若气时中他计,
若是气死没人替,
(最怕中风瘫痪难自理)
想想还是别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