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4, 2016

《如果...》

以上故事献给
所有面对考试、家人、老师、同学等等各种压力的学生。

***     ***     ***

刚听到那则新闻时,心里是又惊又痛的。毕竟,去年才发生一个类似的事件,怎么今年又有另外一起,而且还有年轻化的现象。面对不想要的结果,大人们又开始玩互相推卸的责任。是母亲要求太高?还是试卷改得太严?教导他的老师是不是要进行辅导?其实,是不是所有派人去辅导的人也该进行一些辅导?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换汤洗脑,又有什么用吗?

我常觉得,一个人,会走上绝路,是因为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退路。身旁已经出现太多太多的因素将他推向了悬崖边沿。

寻死的理由,可以有千百种。
可是,要将一个人拉回头,只需要一个。

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很好的家庭背景,遗传优良的基因,拥有恩爱对方又疼爱自己的父母。而当城市的小孩在迅速并过早的成熟化,小学已经是一个小社会,除了明争分数排名,还有暗斗谁受欢迎。我是在多年以后才意识到,玩排斥手段的,只不过是那些需要炫耀或维护自己权威的人。不必要的争论,太随意地加入,只会把自己降到同他人一样的程度。

可你要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靠山。不是所有的人都在被几千几万个朋友围绕着。

很多时候,你就只是孤单一人,去面对这一路上的风风雨雨。而且,这路上,没有谁没有跌倒、没有失败过。甚至有些时候,早一点体会,受的伤可能会比较少。

如果有人结伴同行,日子或许会过得比较好。但,如果没有,也不是世界末日。在《西游记》里的唐三藏,一开始,也是自己一人独自前行啊。但因为有明确的目标,因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义无反顾地上路。走在自己想走的路上,就会遇到可以相伴的伙伴。你看《One Piece》里的那伙人都是在不同的地点遇到,然后结伴同行。不过,你不可以心急。路上,会有同伴,但更多的是各种妖魔鬼怪。太急于讨好,或不管遇见谁都那么地掏心掏肺,走着走着可能就走歪了。发现错误时,停下就是进步。路没有尽头,回头亦是路。总之,不管是在前进时,或等待中,你只能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配得上你想要的美好未来。

当然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道理。或许还蛮天真的。但是,你看看那些满脑子满肚子大道理的人,也不见得活得有多快乐。你认为,按照他们的方式,达到他们自设的标准后,你就会快乐吗?

或许,你还小。有许多事,还轮不到你做主。

那就先慢慢努力慢慢熬。成长是肯定。但你要给它发生的机会。好好活着,是对所有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的最好报复。

别太在意无谓的结果。世上许多发明及美妙奇幻的事,都始于一个“如果”。

Saturday, September 3, 2016

记得忘记



“Do everything with a mind that lets go.
Don’t accept praise or gain or anything else.
If you let go a little, you will have a little peace;
if you let go a lot, you will have a lot of peace;
if you let go completely, you will have complete peace. ”

― Ajahn Chah



最近读到一则关于疼痛的试验。在这项试验中,参与者的牙齿在进行清洗过程时,每分钟都必须给当时一个疼痛指数(1-10),并在洗完牙齿后,再给一个整体的疼痛指数。清洗牙齿的时间因人而异,短则5分钟,长则25分钟,照理说,应该是经历疼痛时间越长的,最后整体疼痛指数越高,而经历越不愉快,但结果并非如此。

这本书提到人有两个self,一个是experiencing self,一个是remembering self,而很多时候,影响我们决定或所谓“经验”的是后者的记忆,而并非整个经历的过程。就好像我们身体经历过的一切是video recorder,但我们本身记起的只是当中的一个snapshot,而且还可能是很macro setting,只有一个焦点,其余都很模糊。

于是,对于疼痛(或不美好)的过程,时间上的长短其实常常被忽略,而印象最深的是疼痛的最高点以及结束时的疼痛点。换言之,虽然经历25分钟(较长)的洗牙经历,但因为结尾时疼痛降低了许多,其参与者的整体印象比只经历了5分钟但在结束时仍感到极度疼痛的人好一些。

那么,如果换一个方式想,如果一个人经历了非常糟糕,或至少不是很顺利美好的一天,但在这天结尾时忽然收到了一则好消息,或是体验一些快乐,这个人会否觉得这天其实还不错吧?如果这点说服力不强,请回想自己的一天,是不是有过因一件恼人/生气的事(尤其是在一天将结束时),而让自己断言那是一个很糟糕的一天呢?

每个人的每一天都同样要经历24小时,可当你说你经历了糟糕的一天,是否真的是1440分钟每分钟都很糟糕,还是只是1440分钟里的几分钟呢?我们的身体在时间的河流里经历不少,可我们的心停留在哪个点,接而自我拉扯出一条线,这条线继续发展成一整面,最后还常被错误地定为这一切。

其实记忆力高,还不如只记得好。记得好,还不如什么都忘掉。把每一天都当成全新的一天。或至少,让每一天都结束得美好一点。祝福,加油!

“如果你放下一点点,就会拥有些微的平静;
如果你放下的很多,就会拥有很多平静;
如果你完全放下,就会拥有完整的平静。”
~ 阿姜查

Saturday, August 20, 2016

如何走



最近开始,尝试接触不同的书,跳出以往的类型,就是想看看,其它种类打开的窗,窗外的景,又是怎样的。为何呢?

前不久,跟父亲提起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何活到七十多八十多的人了,还有那么多的看不开、放不下?而且不管是有钱没钱,都依旧各有各的烦恼与不满。我能明白年轻时为事业为家庭等的拼命努力烦恼,可当孩子都长大了,或许连孙子也有了,到了可以退出江湖的年龄,心里为何还牵挂着那么多红尘?自己心里不禁有点担忧,是否也会活到老烦恼到老?

父亲说,他曾读过一份报告,说一个人一旦过了一个年龄(2030?),就很难再改变自己的想法了。尤其是,如果他没受过教育,或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没学会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动脑,那么哪怕他活得多老,他将始终受困于他已固定的想法。但如果这个人从小就学会思考,又或许有机会到西方国家学习并接触他国的文化,那么相比之下,所谓的“看开、放下”,他比较有可能办到,也不一定要到老才悟到。

听了父亲这番话,我不禁有点被惊醒,并开始认真思考,等到六十七十几岁的我,是否会和三十几岁的我一样?毕竟,开始冒冷汗的我近日也怀疑,其实自己的想法和十几二十几的,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同或突破。(基本上,就是依旧没什么想法。)

但,我不想到老都一样。
而且,据父亲及自己的观察,就算参加很多的所谓修行、retreat、禅坐等,能把内容倒背如流的,却没有多少实际运用在生活作息中。对于这点,我着实有点失望,但也因此不得不重新认真思考,人生的路,究竟要怎么走?因为这世上,没有多少真能指导的老师,自己也未必有此福分遇到,也不可能依赖老师一辈子。可是,在没有standard answer,也没有太多reference points(有些还可能具有误导性)的情况下,路,要如何走呢?
 



曾有一名弟子问泰国僧阿姜查:“师父,为何有些人问您类似的问题,可是您却给了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答案/指示呢?”

阿姜查答:“这就像走路一样。有些人走得太靠近右边了,我就说‘靠左一点’;有些人走得太靠左边了,我就说‘靠右一点’。指示虽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走在正道上。”

人生中,许多事,其实都没有太多的绝对。只有太多的执著。太多的“我以为”“我认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容易被这些念头(关于过去或未来)牵着鼻子走,结果渐渐远离了原本就可以快乐的当下。我们常常忘了,最有力量的是现在。

说走就走的旅行,并非人人都可做到。在身体无法离开现有的环境时,至少别让心受到局限。身为心的主人,你始终有选择权,可以选择较轻松、随波逐流地黑着,或较困难、逆流而行的赤着。因为就算你不走,时间也不会停留,万事万物总在变迁中。不同的是,有些人进化,有些人退化吧。

或,如台湾作家•林清玄所写过:“不管怎么走,都会有路。”确实如此,只要你愿意往前走,只要自己不先放弃。快乐,未必是选择好走的路,而是走好自己选择的路。加油!




Saturday, August 13, 2016

睡 • 醒




今年始睡眠一直不是很好,主要还是质的问题。自从接了新的工作,进入新的环境,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常在下班后想着上班的人事,结果内心的恐惧、焦虑、恼怒、疑惑等又在梦境里上演。

也不是没有找人倾诉。然而没有谁有义务当你的垃圾回收站。再者,不良的情绪比美好的更能影响他人,毕竟,在这份新的工作里,自己就是常常扮演聆听他人诉苦的角色,而且还要不时发出正能量去尝试引导开解。不久,自己身心真的有点支透的感觉。(后来想明白了,不必太在意要去影响他人,但要注意别让他人来影响自己。还有,要适当地为自己寻找一些正能量,这以后有机会再说。)

刚好最近重温两则禅话。一则是关于一青年欲找禅师诉说心中的烦恼,而禅师答:“想已是多余,说更是啰嗦。”那该怎么办?睡觉!

但一直睡,只怕越睡越昏沉,最后成了一种逃避。

那就醒来。如第二则里,一位居士问佛陀:“世尊,世间上千千万万的人,有千千万万种烦恼,而您给他们的解决方法(放下,觉醒,就不再有烦恼)怎么能都是一样的呢?”

佛陀反问他:“你睡觉的时候会做梦吗?”

居士回答道:“有时会。”

佛陀再问他:“你每次都做同样的梦吗?”

居士回答道:“不一样。”

佛陀微笑地继续说:“你睡了千千万万次,做了千千万万个梦,但是每次结束梦的方法,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醒来!”

想来,人生在世的一大功课:要懂得睡,更要懂得醒。